主页 > 知识与问答 > 晨风集团_从晨风集团看公益性市场性目标分离导向

晨风集团_从晨风集团看公益性市场性目标分离导向

时间:2024-10-10 20:17:03 浏览量:

  坐落在江南金坛市的江苏晨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是一个以服装为主、工贸合一的民营企业。随着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,金坛市原有的1.2万亩桑园处于滑坡阶段,已经难以满足原料茧的质与量要求。从2001年起,集团公司决策从基础产业抓起,投资1.65亿元建设绿色车间。经过三年的建设,新建3万亩高标准桑园、1000座300平方米蚕室、600座共育室和8个现代化茧站,构建晨风蚕业;招聘6名大学毕业生和9名社会蚕桑科技人员,建立技术推广网络;配套推广400多万片方格蔟,提高蚕茧质量;实行定单式蚕茧生产,对农予以春茧17元/公斤、秋茧15元/公斤的保护价收购。走进晨风,只见桑园成片集中,路渠纵横配套,服务设施齐全,布局科学合理,一派蓬勃发展的现代气息,成了江苏蚕业现代化的一个闪亮典范。

  在当前蚕业不景气的状况下,晨风蚕业的崛起,发人深思,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。

  一、产业化市场性与公益性目标的切入点

  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,是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第二次制度革命。从八十年代前期开始,***推动建立了一大批茧丝绸体制一体化的公司。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看,应该是一种能够给有关主体带来制度净效益的新兴交易方式,尤其能解决“小农户”与“大市场”之间矛盾的。然后,在运作中却面临着非常尴尬的难题,公益性目标与市场性目标冲突激烈,一方面,公益性目标要给农民以生产全程服务与代收代烘服务,增加农民家庭的蚕茧经营收入;另一方面,企业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,以企业市场性利益最大化为原则,势必出现追求企业利益是主观的、必得的,而造福社会是客观的、可有可无的。这种体制一体化的政策走向,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,这也成了江苏很多体制一体化公司失却人心,走向衰落的原因。如何解决这两个目标冲突的矛盾,成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。

  晨风集团的成功在于,推进产业化的利益均衡原则,找准解决市场性与公益性目标冲突的切入点,采取两个目标分别运作的办法,以前产业链到干茧为止作为农业部份,按公益性目标运作,将蚕茧收烘销售的经营利润全部返回农民,帮助农民登上了蚕茧流通舞台;后产业链作为工贸部份,按市场化目标运作,以资本的本质追求利益最大化,又从工贸利益中反哺农业基础产业,对农“不取只予”,使今年春蚕收购的1.58万吨鲜茧公斤茧价达17.04元,上茧率达100%,解舒率超过65%,又为增强工贸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奠定了新的基础。这种产业化两个目标分离运作“对农不取只予”的晨风之路,卓有成效地协调茧丝绸贸工农三者关系,既体现了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主体公益性的政策目标,又体现了企业市场性盈利能力,形成了两个目标良性循环圈不断增强的新态势。

  二、产业化带动效应成因的条件

  公司不等于就是龙头。当前,标准、省级、市级的茧丝绸龙头企业不少,很多并不能发挥龙头的作用,缺乏带动效应。晨风集团以企业家的魄力,三年建起了3万亩优质茧生产基地,成为江苏蚕桑发展得最好的地方。江苏省蚕桑学会考察时剖析其带动效应的成因条件,大家公认的成因有二:

  一是工贸扶农的支撑实力。该集团蚕桑、收烘、缫丝、织造、印染、包装一体化,拥有员工1万名,平均每天生产服装18万件。今年1-6月份产品销售7.5亿元,自营出口7400万美元。工贸的经济实力,具备了三年投资1.65亿元建设绿色车间的支撑条件,使1.3万个农户的蚕业经营得到了产销利益的保障。

  二是领导班子决策的政策水平。茧丝绸大企业不少,能在茧丝市场价格下滑时期对农给以“不取只予”保障的很少。晨风集团的领导班子,坚持以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将建设绿色车间作为富民工程,将市场性与公益性目标的分离运作,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,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,获得了成功。这两个带动效应的成因条件,缺一不可。有二则兴盛,缺一则难成,缺二则伤农,这是我们衡量带动效应有无和强弱的依据。这充分表明,蚕业产业化带动效应取决于两个目标的分离,蚕区农民有权选择带动效应强的蚕业产业化模式,这是值得人们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。

  三、产业化政策目标分离导向的组织形式改革

  进入九十年代,所有宏观的和微观的,外部的和内部的条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,建立在强大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垄断性产业一体化体制,失却了“***推动型”贸工农协调的基础,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脆弱,“公司+农户”的局限性难以体现蚕业产业化的带动效应。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,对此进行改革,出现了企业转制和蚕桑部门重返农口的深刻变化。至此,体制一体化已经基本解体,演变为单一的蚕茧购销公司,出现了从***垄断向企业垄断,再向民营企业垄断和多元化的蚕茧购销演进。这些公司和单位,带有普遍性的是两个成因条件都不具备,无从两个目标分离运作,就必然将公益性目标降低到最低程度,来追求市场性目标的最大化,对农“只取不予”,拿着农民的蚕茧为自身谋利,千家万户经营的小农越来越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。这种蚕业产业化的根本性障碍,来自与环境不相适应的产业体制本身。

  作为新一轮蚕业产业化发展战略重中之重的体制创新,必须改变农民在生产和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,其核心应呈重塑蚕区微观经济的主体地位,对现有产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与重构,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组织框架。对现有产业组织体制的改革创新,似应在三个层面上分别展开:

  1、***转换职能,腾出空间。

  ***的主要角色应该是社会管理者和服务者,其管理要更注重宏观的调控和指导,那种“贸工农一体化”的一般号召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要转向善于用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资源、协调经济利益,加强有权出口单位的价格管理,制定蚕茧合作社法规等方面加以引导;管理手段要注重规范性和间接性,地方***要与公司、茧站的经济关系完全脱钩,为蚕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。

  2、有权经营单位理顺对农关系,分类调整。

  着重在于公益性、市场性目标分离导向,以推广定单农业,实行保护价收购,或者确立蚕茧经营利益大部份归农的原则,予以引导完善;凡是不能在蚕茧收购销售利益分配中突出公益性的,则予以改造重组;对于各级公布的茧丝绸龙头企业,也应对照两个目标分离的标杆权衡,优则“扶”,劣则“砍”;对于乡镇茧站,已经作为丝厂赚价茧源的,或者作为单位创收实体的,甚至作为个人盈利性经营的,应予收回蚕茧经营权。

  3、农**合起来,重塑微观经济主体。

  对现有的蚕茧购销公司或单位,与其市场性目标替代公益性目标,剥夺了蚕茧经营中的农民利益,不如让农民自己代表自己,支持农**合起来形成农民为主体的专业蚕茧合作社组织。对于农民自身难以办到的全程服务问题,采取“1+2”的模式,即农民主体+茧站归农+蚕桑站服务,从而理顺生产经营全程各个环节的关系,将蚕业延伸到干茧作为农产品,实行蚕茧经营利益全部归农的原则,赋予改造产业的新生活力,进而在合作社之间组建蚕茧行业协会,拓宽服务渠道,增强市场竞争能力。合作社的干茧产品,通过市场选择性销售,逐步形成稳定的农工贸产销关系,将过去的体制一体化,改革成为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一体化,这是实现茧丝绸未来发展目标的根本性保证。

TAG: 晨风集团

© 得一而生商务咨询-水电安装网 版权所有 | 黔ICP备2024019498号
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,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,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。联系邮箱:303555158#QQ.COM (把#换成@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