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知识与问答 > 桐城之桐城派 何谓桐城派 桐城派的由来

桐城之桐城派 何谓桐城派 桐城派的由来

时间:2024-08-07 13:54:55 浏览量:
随便拽住你身边一人问:“什么是桐城派?”
如果他理直气壮地回答:“几个牛逼的桐城人在一起就是桐城派”不要犹豫,一顿暴打;
如果他面有得意地回答:“桐城派,还要人吗?我加入”不要犹豫,一顿暴踹;
如果他一脸兴奋地回答:“和蛋黄派比哪个味道好些?”不要犹豫,所有食物藏起来,这是个吃货!

桐城派的名称由来其实很简单,大部分认可的说法是:

“人民日报”版:几百年前,桐城陆续出了几个牛人,对于儒家思想,尤其是程朱理学研究独步文坛,文笔以“清真雅正”名扬天下。慢慢的,身边聚集了几百上千个也是同道中人的小弟,这些人当中又有几十个也很牛的恰恰来自桐城。使得吏部主事程晋芳、编修周永年惊呼:“昔有方侍郎,今有刘先生,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?”,这下桐城派算是上了人民日报头条。

“新闻联播”版:还不算完,另一位超级大牛人曾国藩随后闪亮登场,《欧阳生文集序》开篇便直捧:“姚先生治其术益精”,随后引用程、周之语,接下来大笔一挥“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,号桐城派”,曾国藩何等身份,这下桐城派算是上了新闻联播。

桐城派彻底亮了,姚鼐先生立功啦,伟大桐城派集大成者,他继承了程朱理学的关荣传统!方苞、戴名世、刘大櫆在这一刻灵魂附体!他代表了桐城派悠久的逼格传统!在这一刻,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!他不是一个人!

下面来解释解释文学版桐城派的由来

桐城派,即桐城文派,又称:桐城古文派、桐城散文派。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、方苞、刘大櫆、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(今桐城文化圈包括桐城市、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部分地区),故名。

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,其作家多、播布地域广、绵延时间久,文学史所罕见。
桐城,春秋为桐子国,唐至德初建县制。古县名始于宋,崛起于明,鼎盛于清,尤以“桐城派”古文著称天下。“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”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。
桐城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、2000多部著作、数以亿字的资料——这些数字就是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其间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。

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;方苞、刘大櫆、姚鼐被尊为“桐城三祖”,其中,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;“姚门四杰”:梅曾亮、管同、方东树、姚莹。
桐城派代表人物:戴名世,方苞,刘大櫆,姚鼐,姚莹,曾国藩,吴汝纶,马其昶。
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,始于方苞,经刘大櫆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。

桐城派的文章,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,尤其是程朱理学,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,条理清晰,“清真雅正”。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。
桐城派的文章,在思想上多为“阐道翼教”而作。在文风上,是选取素材,运用语言,只求简明达意、条例清晰,不重罗列材料、堆砌辞藻,不用诗词与骈句,力求“清真雅正”,颇有特色。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,尤其是一些记叙文,如方苞的《狱中杂记》、《左忠毅公逸事》,姚鼐的《登泰山记》等,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。
论点鲜明,逻辑性强,辞句精炼;写景传神,抓住特征,细节盎然,寄世感叹;传状之文,刻画生动辞;纪叙扼要,流畅时晰,平易清新是整体流派特点。散文名篇有:方苞《狱中杂记》、《左忠毅公逸事》、姚鼐《登泰山记》。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:“桐城古文运动,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、发展、终结”。

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: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;地域上也超越桐城,遍及国内。主要人物方苞、刘大櫆、姚鼐、姚莹四人之外,还有方氏门人雷鋐、沈彤、王又朴、沈庭芳、王兆符、陈大受、李学裕、刘大櫆门人钱伯垧、王灼、吴定、程晋芳等,姚鼐门人管同、梅曾亮、方东树、姚莹等。追随梅曾亮的还有朱琦、龙启瑞、陈学受、吴嘉宾、邓显鹤、孙鼎臣、鲁一同、邵懿辰等。道光咸丰年间,曾国藩鼓吹中兴桐城派,但又以“桐城诸老,气清体洁”、“雄奇瑰玮之境尚少”,欲兼以“汉赋之气运之”(吴汝纶《与姚仲实》),承其源而稍异其流,别称“湘乡派”。

桐城派的“载道”思想,适应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:“义法”理论,也能为“制举之文”所利用,故得以长盛不衰。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“辞繁而芜,句佻且稚”(方苞《书柳文后》)的文风,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。姚鼐编选《古文辞类纂》,流传尤广。


© 得一而生商务咨询-水电安装网 版权所有 | 黔ICP备2024019498号
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,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,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。联系邮箱:303555158#QQ.COM (把#换成@)